在学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加强统筹规划 推进内涵发展 齐心协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发布者:张静发布时间:2021-03-10浏览次数:2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学校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自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学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疫情防控工作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一方面坚持严防死守,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力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狠抓疫情防控,师生和校园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一是组织领导及时高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去年1月疫情爆发之初就成立了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各部门、各学院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责任落实到位。与属地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无缝对接、运转高效。

二是防控措施落实有力。学校及时按照上级部门最新的政策要求修改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调整和落实防控措施。全面准确掌握师生员工和社会服务单位人员的健康状况和行程,实行动态跟踪,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及时报送有关信息,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盲点,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三是师生校友同心抗疫。学校师生员工勇于担当、乐于奉献,通过撰写文章、参加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各种方式参加抗疫斗争。广大校友通过捐赠防疫物资等方式给予学校支持和帮助。学校设立专项课题,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题研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坚持育人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一是线上教学扎实有效。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和市教委相关要求,全面开展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组织起草了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建立了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召开了专题动员布置会。广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全国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加强线上动态监控和督导检查,确保教学质量,有效实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

二是教学改革成果显现。优化专业布局,新增翻译、电子商务及法律、社区矫正3个本科专业,以及体育法、网络传播与融媒体、金融合规、海外安全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或人才培养试点班。法学、监狱学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学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批司法部、教育部涉外律师法律硕士培养项目,我校为入选该项目的全国15所高校之一。启动一流法学专业专项评估工作,开展人才培养成果第三方调研和法学类核心课程专项检查评估。

三是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本科生招生方面,学校在上海市最低录取分超出本市本科批录取控制线85分,个别专业组分数线超过了市属老牌大学,稳居同类高校前列;在外省市全部实现一本招生,录取分数线大多数超当地一本线几十至100多分不等,生源质量持续向好。研究生招生方面,2020年圆满完成了350名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再创新高,生源质量有较大提升,考生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四是育人工作成果突出。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出色,勇夺2020ICC国际刑事法院模拟审判(英文)竞赛全国二等奖、2020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首届国际模拟投资仲裁深圳杯大赛一等奖、“智子杯”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全国总冠军、第三届“福思特杯”全国大学生审计精英挑战赛一等奖等国际国内大奖,第四次夺得上海市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冠军。落实本科生班主任制度,62名老师担任各行政班级班主任。打造上政志愿服务品牌,上政“小叶子”圆满完成两批第三届进博会志愿服务工作;13名志愿者入选西部计划。

五是就业目标顺利实现。面对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坚持全校动员,精准施策,多措并举,通过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扶持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组织学生参与“云招聘”等多种方式抓好抓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二级学院通过建立研究生就业导师负责制、本科生就业教研室包干制、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包干就业困难户等,采取师生结对精准帮扶,较好地实现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体制改革驱动,学科科研和队伍建设进步显著

一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学校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建立校院两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激发全校教职工的干事创业活力,推进教职工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良性互动。健全职称评聘制度体系,修订完善专业职称评聘办法,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是学科科研提质增效。顺利完成上海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结项验收,完成新增学位点申报和第五轮法学学科评估申报工作。本年度共评选学术精英4名、学术新秀5名;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33项,合作研究经费400余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05%。修订《上海政法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学报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影响因子学科排序比2019年提升了7位。

三是人才队伍持续改善。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共引进招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85名。加强教师全过程培养,聘请22名资深教师担任新进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10名教师获上海市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项目资助、18名教师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我校教师首次获得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加强教师思政工作,立项建设9个“教师思政品牌”。首次设立“校长奖”,作为我校授予教职员工的最高奖项。

(四)聚焦重点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卓有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线上培训。主动转变工作思路,采取线上模式承办了多期研修班。线上培训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各方认可,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后续推广积累了经验。

二是持续做强智库论坛。紧盯时事热点加强应用研究,特别是针对全球性新冠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报送了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专报数量和质量稳居上海高校前列。撰写“上合国家观察月报”,得到了外交部、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的高度肯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首届上合高端论坛”“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青年论坛”等国际国内高端论坛。

三是加强法律服务和人文交流。与实务部门合作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系列讲坛,加强国内外法律服务交流。发挥上海纪录片学院专业优势,在国内首批实施上合组织国家纪录片拍摄计划,完成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纪录片拍摄任务。其中,《看“法”乌兹别克斯坦》(中俄语版)已在腾讯中国等平台推广。

(五)深化合作交流,开放办学呈现新局面

一是国内合作不断拓展。学校分别与神州龙芯集团、澎湃新闻、上海教育电视台、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完成校友会独立法人的登记注册工作,基金会筹建工作顺利推进。召开“服务政法共谋发展”座谈会,来自上海市政法系统的领导齐聚上政,共同探讨深化学校与政法行业合作。在妥善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完成各类社会培训20余班次。

二是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与多所国外大学就联合培养研究生、互聘导师、成立联合科研中心等方面达成共识。11名学生获“上海市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资助,获资助人数连续3年位居全市高校前列。牵头主办“云端相聚、走进中国”首届印度冬令营,建立印度青年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网上平台。

三是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顺利通过。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申请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全面总结留学生教育成效和特色,得到认证专家高度评价,以优异成绩通过留学来华质量认证。大力推进全英文专业建设,5门全英文课程完成结项,建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专业

(六)加强民生建设,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全面启动“十三五”最后一个基建项目——学生生活配套用房项目建设。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3620㎡,总投资近1.2亿元,于202012月正式开工。积极推进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取得老校区64931平方米土地和10幢建筑的房地产证。完成南大门及学生社区沥青道路铺设、南大门灯光改造、图书馆BA系统灯光改造、第六餐厅屋面防水维修、交通科及物业用房搬迁等30余个修缮改造项目。强化每日巡查巡检工作,共出动维修人员15583人次,及时处理各类报修6235次,确保了校园各类设施正常使用。

二是文明校园不断巩固。启用新版校园一卡通,完成新建统一身份认证项目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和减少食物浪费效果明显。提升文明校园创建水平,学校在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中期考评中成绩优秀。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强化校园行车全过程管控,组建平安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三是民生实事成效明显。学校用足用好上级政策红利,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收入水平。调整基层管理教辅人员工作量津贴系数,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增加非在编人员薪酬收入。关心教职工健康,上调补充医疗保障计划保费标准,增加部分体检项目。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全年各类奖学金及帮困资助总金额达1300余万元。

四是规范办学持续夯实。修订制订30余项规章制度,成功入选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完成招标采购项目共211项。完成国有资产整体划转工作,报废处置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丰富信息公开载体,完善信息公开平台体系,开通校长热线,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回应学生诉求。通过“校长面对面”、恳谈会、座谈会和网上平台等各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加强各方面沟通交流,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身影背后有故事、拼搏背后有艰辛,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21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当前面临的形势

各位代表,通过“十三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水平日益提升,社会高度认可,声誉与日俱增。根据软科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我校在“2020中国政法类高校排名”中位居第4名;根据软科“2020中国大学新生质量排名”,我校在入围的1200所高校中位居156名,名列前13%;根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GDI应用大学排行TOP800榜(2020)”,我校在入榜的800所应用型大学中位居第57名。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当前,编制紧缺、经费紧张依然是学校前进道路上的两大障碍;部分专业基础薄弱,课程建设比较滞后,培养质量与社会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博士点建设存在瓶颈,各一级学科整体实力不强,需要下更大功夫破解;我校在市教委分类评价中部分指标处于同类院校中等偏后,提质增效刻不容缓;两级管理改革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内部治理效能尚需提高。对此,我们要直面问题、迎接挑战,勇闯难关、勇往直前。

2021年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处在新的方位,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我们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复合交叉新专业、新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增强知识服务能力,提高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这都是学校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上政人的智慧和努力,共同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各位代表,面向“十四五”,我们要继续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实施以应用型为特色的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计划,探索建立依托行业及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实施以法学博士点为突破的学科竞争力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一级学科;实施以中国上合基地为依托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政法行业的能力;实施以若干高层次合作项目为标志的开放办学推进计划,争取社会办学资源更加聚集,着力打造“国际化特色高校”。

(二)2021年的主要任务

2021年的总体工作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总的说来,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组织在全校范围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形成推进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二是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培育一批优质本科课程和高水平教学成果。三是开展法学类本科专业协商评估试点工作,推进二级学院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四是认真实施司法部、教育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统筹推进市教委“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项目,探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五是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加强规范管理,切实做好2021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2.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牵引,着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一是群策群力编制完成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二级学院规划;全面总结两级管理改革实施经验与成效,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分配机制;认真落实市教委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制度,研究出台与分类评价相适应的系列改革措施。二是全面做好法学高原学科建设结项验收,认真组织新一轮高原学科建设申报工作加大学科建设统筹协调力度,支持发展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法学等特色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建设。三是强化科研项目申报培育工作,力争科研项目层次有新突破;加强校外学术合作,支持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活动,打造名家讲坛、前沿讲坛等学术品牌。四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做精教师思政品牌;探索合同制人员聘用方式,增强人才政策的灵活性,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完成新一轮岗位聘用工作,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以强化育人功能为抓手,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一是深化学工系统内部改革,贯彻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特殊群体的关怀帮扶力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二是调整本科招生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优化生源结构,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用足用好各项就业政策,更加精准施策、综合施策,构建契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理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打造上政志愿服务品牌;加强大学生体育艺术教育,打造体育艺术类专业团队;精心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高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以中国上合基地为平台,提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水平。一是积极探索疫情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轨办班模式,努力提高承办各类涉外培训的能力;推进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和大数据实验室建设,提高对国家重大决策的贡献度;举办若干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形成更加稳定的、更有影响力的常设性论坛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校友会理事会架构和服务网络,加快基金会筹建;持续开拓国内合作项目。三是用好本市高校社会服务收入用于人员激励机制政策,优化社会培训管理模式,支持和鼓励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探索多渠道培训资源,大力筹措办学经费,不断改善教职工待遇。

5.以加强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国际化办学特色。一是努力拓展与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促进外籍专家引智建设,增强外籍专家服务我校教学科研的贡献度。二是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欧美国家为关键,澳新及拉美地区为拓展,继续优化来华留学生生源结构;加强全英文专业和课程建设,强化留学生教育特色,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

6.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构建美丽廉洁平安校园。

一是全力推进学生生活配套用房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持续推进不动产权确权补证专项工作和扬盛印务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改善菜肴品质,反对餐饮浪费,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二是完成科研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建设任务;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实现全校图书文献资源的整合互通。三是探索学校采购招标规范化便利性管理机制,规范调整学校招标采购流程;对接本市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松绑”政策,加大专项经费统筹调控力度,落实专项经费支出责任,全面实施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四是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日常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用奋斗者的姿态奔腾向前,用奉献者的情怀勇毅笃行,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团结拼搏、携手共进,为实现学校“十四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学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