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2022年工作总结

发布者:董敏维发布时间:2023-03-13浏览次数:10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政工作要点,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科学精准防控,确保校园安全有序

1.完善组织体系,防控举措有力。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严峻复杂,学校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积极研判、系统谋划,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总体方案、应急预案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建立每日研判的工作机制、统一有序的调配机制,压实各项校园防控措施,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确保校园未出现大规模疫情,做到了疫情要防住,事业要发展,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做出了贡献。

2.加强内外联动,联防联控有力。学校在上半年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基础上,下半年专门成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加强核酸检测、防疫物资管理等工作,实现常态管理和应急指挥的无缝衔接。同时,学校与属地共同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确定专人负责对接青浦区卫健委、疾控部门、教育局、夏阳街道等,加强协调沟通,确保渠道畅通、联动高效。

3.做好关心关爱,服务师生有力。学校及时发布防疫公告、防疫提示、办事指南等,满足师生信息需求,教育引导师生科学防疫。自上半年上海发生疫情以来,学校动员各方共同筹集捐赠物资,为在校学生发放防疫或生活物资近30批次。在疫情吃紧的艰难时刻,为全体在沪教职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工)发放生鲜大礼包,切实解决了教职工的实际困难。推出同心战疫主题宣传报道,包括我的抗疫故事文字系列、云端寄相思短视频系列、同心战疫政好有我图片系列等,突出疫情防控中一线工作者先进事迹,聚焦坚守的身影,讴歌平凡中的伟大,凝聚了同心抗疫的强大合力。

二、贯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1.教学改革实现突破。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新一轮研究生和202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全面体现先进性、规范性、国际性、科学性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5项教学改革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首次获得特等奖,实现了新的突破。获得2022年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批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增6门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10个上海市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8项上海市级重点课程立项,25门课程作为校级重点课程项目开展建设。累计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78家,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0项。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前期评建,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建设。

2.专业建设再上台阶。知识产权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增至3个;经济学、经济与金融、审计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广播电视编导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增至10个。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全国首批20家培养院校之一。联合相关仲裁机构,共同成立国内首家仲裁法律诊所。大力推进复合交叉专业建设,新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我校本科专业增至29个。设立沪上首家纪检监察学院,积极申报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成为2022年全国16所申报该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上海唯一一所申报该专业的高校。

3.招生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招生方面,招生结构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各招生类型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本科普通批的各专业组录取分数线较往年相比继续全面上涨。研究生招生方面,2022年我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54人,顺利完成招生计划,一志愿录取率大幅增加,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4.就业工作精准助航。疫情期间,学校积极推进云就业,确保就业不断线、服务不打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创业活动,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人才供需对接。本年度共开拓16家就业实践基地和4家就业实习基地,6个项目获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

5.合力育人成效凸显。认真落实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共选聘178位本科生班主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2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表现出色,荣获众多荣誉,包括第二届商事调解高校辩论赛获得中文组冠军、首届“哲寻杯”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对抗赛一等奖、2022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决赛亚军、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田径比赛(高校组)获得2项冠军;在第九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决策仿真大赛获16个市级奖项,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学校今年派出244名志愿者服务第五届进博会,累计人均服务时长200小时。我校学子受邀参加在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主办的2022年度青年论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上政青年声音。

三、努力攻克难点,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1.学科建设进步明显。学校聚焦法学学科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全力推进整改提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团队,提高建设水平。根据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法学学科总分为205分,位列全国第18位(9%),进入软科中国一流学科(前10%)行列,与2021年第35名相比,我校法学学科排名上升17名,位列上海高校第3名。获批增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我校学科门类的新突破,为创建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有组织科研”工作方针,加大科研资助力度,2022年度共新增纵向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19(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3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本年度共获批横向科研合作课题42项。CSSCI期刊论文法学核心期刊论文均超出2021年度同期水平共组织开展各类讲座合计51场,推出数字法治论坛、青年法学博士论坛、“教授第一讲”等特色学术活动。大力推进学报建设,“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影响力指数(CI)”三项指标进步明显。

3.人才工作开创新局。学校克服疫情影响,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探索合同制教师招聘新模式,扎实推进引才工作,招录引进各类一批优秀人才,师资队伍进一步充实,生师比指标明显优化。稳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12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项目资助,31名青年教师获2021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专项资金资助。着力打造师生共建促发展,协同育人树新风10个教师思政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服务国家战略,上合基地工作稳步推进

1.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本年度受疫情影响,培训班次均采用线上进行,举办了国际司法青年精英训练营,澜湄流域涉枪涉爆犯罪形势研修班等多期涉外培训,促进了沿线国家司法执法领域的交流合作。20220916日,《人民日报》特别报道版刊发《一项项由中国发起、各方参与的上合组织多边合作平台成功运转 “中国倡议”扎根落地 “上合故事”精彩纷呈》一文,报道了中国—上合基地为成员国培养专业司法人才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系列成果,上合基地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2.智库建设卓有成效。上报多篇政策咨询报告,多篇被有关部门录用,并发表时评若干篇,智库成果显著,继续保持上海高校智库第一方阵。紧扣当前热点,就当前上合区域国家在疫情影响下的国家情况进行观察,撰写“上合国家观察月报”。推进数据库建设,针对国家安全政策、海外安保、反洗钱、数字货币、法律法规、突发事件等问题收集整理情报资讯,开展境内外舆情分析和动态跟踪与研究,发挥反恐实验室平台的智库研究支撑作用。

3.论坛平台持续强化。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成功举办了2022年上合高端论坛、第五届“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论坛等一系列学术会议。协助上海市人大与圣彼得堡立法会成立“上海-圣彼得堡法律服务中心”,协办上海-圣彼得堡合作与发展论坛。组织召开了上合组织法律大学联盟校长会议第一次协调员会议,积极争取12所上合组织法律大学或机构加入联盟,“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年8月,《穿越上合》第二辑在云南大理开机,摄制组从千年前的古道驿站开启新丝绸之路的里程,向全世界分享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五、丰富合作交流,开放办学再攀新高

1.国内合作亮点频出。学校与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约成合作办学,上海政法学院附属青浦崧淀中学、上海政法学院附属青浦东门小学正式挂牌,全力打造集法治、安全、外语和国际化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学校,实现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历史性突破。校友会、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成效明显,“问渠源学者”专项基金、运动场更新换代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实现了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跨越。有效利用普陀校区资源,设立雅思纸考、机考双考点,创建雅思考试培训品牌。建立社会培训两级督导制度,健全社会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办班主体责任,强化规范管理,夯实社会培训的制度基础。

2.国外合作持续推进。新增21所境外合作高校和机构,其中新增13个“学分互认”合作高校。积极优化国际化师资,全年共聘用外籍教师56人,推出“国际伙伴周”秋季海外讲坛系列线上讲座活动,累计举办专题讲座32场,共有6800余人次参与。3项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获批上海市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我校已连续五年入选该项目,本市仅有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及我校学生连续获得该项目资助。139人次通过选拔获准参加境外交流、实习项目,涉外实习、交流活动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3.留学生教育平稳发展。实施留学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二级学院推进留学生趋同管理、落实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主体责任。合理制定招生标准,优化招生录取流程,全面修订留学生培养方案,深化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体现我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爱华情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多语型、应用型国际人才。积极推进留学生课程建设,4门课程获批上海市国际学生英文授课示范性课程,实现了新的突破。

六、克服疫情影响,服务保障高效有序

1.基本建设再谱新篇。建筑面积13620平方米的学生生活配套用房项目“双子楼”全面建成。该项目集校园文化交流、学生创新实践、学生事务管理、体艺训练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必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成为花园学府又一张靓丽名片。学校广泛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方案,顺利启动新建学生公寓工程立项报批工作。稳步推进不动产权确权补证工作进程,已基本完成了“应办尽办类”房屋建筑的不动产权确权补证工作。

2.后勤保障持续加强。努力服务全校师生,完成校园充电桩增设、办公用房调整优化、学生宿舍空调招租、教工餐厅经营模式调整、社区洗衣机统一更新等一批实事工程。推进节能环保工作,获评“上海市节水型学校”。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学校基于一卡通系统的疫情防控平台建设荣获2022“智慧校园特色高校奖。规范开展资产处置工作,顺利完成学校采购招标任务。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完成智慧图书馆三期建设项目,积极筹备校史馆建设。进一步加强财务报销审核管理,加大预算执行和资金统筹力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积极有效安全管理模式,实行“网格化”巡逻管控,校园安防水平不断提高。

3.校园文化日益丰富。2022年度共资助9个校园文明品牌项目,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多元化育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信访工作实现多平台受理、多渠道联动,确保合理诉求有效解决、无理诉求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各类风险矛盾。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教职工、教代表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参与学校治理,发挥民主管理职能,积极做好教职工各项福利保障工作,在线上开展文体活动,厚植校园文化底蕴。

七、发挥引领作用,党建工作坚实有力

1.二十大精神学习全面铺开。学校依托多重载体,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突出宣传二十大主题,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宣讲工作。成立党委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学校党委中心组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开展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全校师生党支部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累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40余次,开展专题党课60余次,参与人数达4600余人次。

2.意识形态责任压实守牢。积极发挥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总体作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积极发挥网络评论员和学生骨干队伍作用,多措并举守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格学术活动审批管理,严格审核参会人员身份,制定安全工作预案,确保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学术活动可管可控。学校依托各大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3.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深化特色创建,充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学校成功入选“上海党建工作特色高校”培育创建单位,1个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激发了学校基层党组织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疫情期间组织动员1040余名教职工党员100%完成社区报到,累计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2220余次。

4.组织统战工作机制完善。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全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开展工作,选派骨干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跟踪机制、联系交流机制,党派组织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5.党风廉政建设抓严抓细。学校紧盯“关键少数”、 “关键岗位”、“关键事项”、“关键环节”,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综合监督;以疫情防控作为常态化监督重点,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调整学校年度巡察工作计划,建立“新一轮巡察启动压茬上一轮巡察整改评估的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廉政风险。编写审计工作手册,推进学校内部审计状况基础性评价工作,加强日常审计监督,有序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征程上,全校上下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加强烈的担当精神,不断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创造上海政法学院更加灿烂的明天。